在长沙黄土岭的老街巷里,曾有一家不足1500平方米的眼科诊所。
2003年,一位退伍军人出身的创业者在这里埋下一颗种子,二十余年后,这颗种子长成了覆盖国内外968家机构的眼科医疗巨擘。
他就是爱尔眼科研究人陈邦——一个用3万元起家,将光明事业做到千亿市值的“追光者”。
一、从“院中院”到连锁帝国:破局者的生存智慧
1997年的我国医疗市场,医院眼科科室普遍设备陈旧、服务滞后。
陈邦敏锐捕捉到民营资本介入的空白,以“设备租赁+医院背书”模式承包眼科科室,单日手术量突破百台。
但2000年政策叫停“院中院”,他果断转型自建医院,2001年收购长沙钢厂职工医院成立头一家自有眼科医院。
2003年,陈邦在长沙、成都、武汉、沈阳四地同步开设连锁医院,创办“分级连锁”模式:中心城市医院主攻疑难杂症,省会医院承接复杂手术,地级市医院覆盖常见眼病,县级医院提供基础诊疗。
这种“血管式”布局,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基层。
截至2025年,爱尔眼科已在我国内地布局750家机构,其中80%位于地级市和县域,年门诊量突破2000万人次。
二、资本与公益的双重奏:商业向善的实践样本
2009年,爱尔眼科以“民营医院IPO头一股”登陆创业板,募集资金9.38亿元。
陈邦创新推出“并购基金+体外孵化”模式:与投资机构合资成立基金,由爱尔负责运营,待医院盈利后注入上市公司。
这种“轻资产”扩张策略,使爱尔眼科在2014-2021年间新增医院超300家,商誉从5亿元增至58.9亿元,引发市场对“并购泡沫”的质疑。
面对争议,陈邦用“交叉贴补”模式回应:用高端诊疗利润贴补贫困患者基础治疗。
2024年,爱尔眼科公益投入达21.35亿元,资助200万人次眼病患者,其中“比较准脱贫光明行”项目累计为偏远地区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手术超30万例。
在湖南安化,医疗队开着改装“光明车”翻山越岭,车斗里装着手术设备,车顶架着科普展板,成为流动的“光明驿站”。
三、技术赋能与生态构建:眼科领域的“华为式”突围
陈邦深知,医疗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壁垒。
2013年,他与中南大学合作成立爱尔眼科学院,创办“校企医教研”一体化模式。
截至2025年,爱尔已与武汉大学、湖北科技学院等10所高校共建学院,拥有180余位硕博导师,培养出600多名眼科硕博士。
在新领域,爱尔眼科与华为合作开发眼科AI大模型,手术机器人预计2026年商业化落地;
在消费医疗赛道,布局干眼症治疗、OK镜验配等业务,目标将消费医疗收入占比提升至40%。
2025年,长沙爱尔医学中心获批成立,下辖数字眼科研究所、国内外临床培训中心等机构,标志着爱尔从“连锁医院”向“国内外眼科创新中心”跃迁。
从3万元起家的“院中院”,到国内外比较大的眼科医疗集团,陈邦用二十余年书写了一部“光明创业史”。
他始终坚信:“人的生命有限,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。”这件“事”,是让偏远山区老人重见稻田的轮廓,是让打工者握紧赖以生存的工具,更是让亿万双眼睛重新看见国内外的美好。
在商业与公益的平衡木上,这位“追光者”正带领爱尔眼科,向着“使所有人,无论贫穷富裕,都享有眼健康权利”的使命继续前行。

